不久前,网上流传的一份某市夫妻分割63套房产的离婚协议书让许多人感到“震惊”。近年来,各地“房哥”“房姐”不断曝光,几乎每一次都会引发网络热议。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房子”频频成为社会焦点话题?这是因为在楼市热度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商品房”不再是普通商品,它不仅有居住属性,还具有难以分割的金融属性。它可以出租收取租金(投资),可以炒买炒卖(投机),还是融资很好的抵押品。当下,手握大量资金的人们对房子的占有欲可以说是无限的,如果不加以抑制,会带来很多经济、社会问题。这一点在土地有限、人口又持续净流入的大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
对此,笔者认为,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必须有效抑制,尤其在资源紧张的大城市。市场手段如果效果不佳,那么行政手段就是必须的。而且,政策链条的缺口、漏洞应该及时弥补。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已经成为监管层的共识。对个人购买不足两年的住房对外销售时全额征收营业税,在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出台了限购、限贷、增加土地供给等措施,这些对于抑制投机性购房需求和缓解供需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的措施涉及存量房产的十分有限,这可谓是政策链条上的薄弱一环,而投机性购房者往往会想方设法从这些缺口、漏洞入手。比如,通过离婚分割房产——复婚——再离婚分割房产这种循环模式,理论上一个家庭可以绕开限购政策多次购买房产。一旦买到,就可以长期囤着待涨。而且,由于囤房成本低,有些不差钱的房主,觉得出租房子比较麻烦,宁可将房子空置,白白造成资源的浪费。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舆论讨论得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要靠房产税增加囤房成本。
然而,推行房产税也面临不小的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对经济的担心。由于房地产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担心房产税会刺破地产泡沫,拖累经济发展。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逻辑上不通。许多发达国家早就开征了房产税,而房地产市场一样在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周期性发展,经济也是一样。
反对房产税的声音中还有一种无用论,说房产税不能控制房价。但打压房价,让价格快速下跌本来就不是各项调控政策的本意。因此,目前开展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的上海和重庆两地的房产税方案都十分温和。而即使是温和的房产税,对炒房团等市场投机者的吓阻效果也是明显的。以重庆为例,2011年至2016年,作为直辖市的重庆房价涨幅远远低于全国其他一二线城市。
此外,对于房产税,市场还有很多担心,比如为了避税假离婚可能会增多等。事实上,只要制度设计合理,这些都不是很复杂的问题,假设对已婚家庭二套房免税、三套以上房产征税,对单身人士一套免税、二套以上房产征税,假离婚就意义不大。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出现大起大落。
笔者认为,有效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让住房回归其居住属性,增加囤房成本的政策应是政策链条中的关键一环,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