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城:12月4日,安邦保险以每股5.05港元的价格共计受让远洋地产第二大股东南丰集团所持约15.4亿股份,花费77.84亿港元(约合64.37亿元人民币)。
交易完成后,安邦保险持股20.5%,摇身一变成为远洋第二大股东,直逼中国人寿(目前持股约29%系远洋第一大股东)。
“安邦保险集团近年在保险、金融、地产等领域发展迅速,我们对此表示赞赏。”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回复中,远洋强调,安邦具有强大资本实力和丰富投资经验,其入股远洋地产,亦是对公司发展前景的肯定。
“险资入股房企,本质上是希望扩大资管规模。”上海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目前楼市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能藉此加快房企未来业务的扩张。险资正是看中这一趋势,看好地产业调整的前景。”
险资港资一进一退
12月4日,安邦入股远洋。而就在前一天,远洋地产公司上下仍沉浸在广州项目发布会成功举办的喜悦当中。
“进广州我们赶了一个特别好的时机,在市场低迷的时候,能够进入到我们想进入的市场。”12月3日晚,远洋地产董事局主席李明出席广州项目发布会时欣然说道。去年远洋提出全面撤出三四线城市,集中发展一二线城市,在进入广州后,其重点城市战略布局得以全面落实。而今年年初制定战略,五年后目标销售额直指千亿。
不难看出,远洋正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场。然而,安邦保险的突然闯入,却让其有些措手不及。“接盘者安邦系与远洋地产算是比较熟悉,但是,南丰与安邦之间的股权交割,远洋地产并不预知。”远洋地产内部高管称。
12月3日,南丰集团选择将三亚项目转让予远洋地产,套现8.84亿港元。而在2013年,南丰集团还向远洋地产分别出售了北京CBD项目及大连项目所持有的20%及10%权益,套现约3.14亿美元。
“作为港资企业的南丰,此举可能意味着公司正考虑退出大陆房地产市场。”中金公司分析员张宇表示。而本次股权交割后,南丰几近彻底抽身远洋。
“南丰作为财务投资人,在内地房地产市场逐渐降温背景下,投资收益上或会锐减,退出是意料之内。”一地产分析师向记者透露。12月10日晚,另一港资九龙仓集团有限公司也宣布出售所持有的全部远洋地产股份权益,占远洋地产已发行股本约5.925%。总现金作价约为22亿港元。“售出远洋股票,属正常市场行为。南丰对远洋地产管理层的运营和专业能力表示满意。”在售出股权后,南丰集团公开表示。
远洋地产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们尊重股东方出于自身考量作出的决定,此次股份转让不会对公司日常运营产生影响。”
股权暗战在即
在安邦入股前,远洋地产维持着多年的三足鼎立态势,即大股东南丰集团、中国人寿和董事局主席李明及其团队三方平衡。
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险资入驻房企,有可能演变成闯入的“野蛮人”,与原大股东、管理层展开股权暗战。“部分险资的收购重在夺取公司的主导权。”上海易居智库研究总监严跃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而此前为了平衡两大股东中国人寿和南丰中国一支独大,远洋借由这几年修订董事会章程,对选举执行董事制定层层壁垒,今后安邦若想“入局”,并不那么容易。
记者翻阅远洋2015年半年报,目前远洋董事局包括李明、刘晖、郭健豪、陈润福、温海成共5名执行董事,其中郭健豪来自南丰集团,刘晖来自中国人寿。目前,李明和其团队(陈、温)在远洋有着绝对的操盘力。
但安邦似乎不是易与之辈,记者梳理资料得知,目前安邦保险一方已有一人进入金融街(000402,股吧)董事会。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增补安邦保险集团董事、副总裁姚大锋为公司第六届董事会董事。金地集团(600383,股吧)股东大会,安邦保险一名候选董事顺利当选。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增补安邦财险董事长张峰为招行第九届董事会非执行董事。作为金地集团第二大股东的安邦,还曾在今年5月份与生命人寿联合抵制金地集团管理层试图推行的合伙人跟投制度,给了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沉重一击。
目前安邦与中国人寿在远洋的持股比例仅差8.5%,下一步,它会跟中国人寿争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吗?美银美林报告指出,中国人寿可能不太愿意安邦成为远洋的第二大股东。业内预计,远洋地产维持多年的三足鼎立态势,很可能被打破并上演新一轮的角逐。
险资看好地产复苏
活跃于地产股的险资不只有安邦,近年来,包括平安人寿、中国人寿、泰康人寿在内的多家险资纷纷举牌,抄底地产股。易居中国执行总裁丁祖昱指出,目前不少房企的前十大股东中浮现了险资的身影,保险机构正在全面进入规模房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上市(A股)的134家房地产公司中,前十大股东出现保险公司身影的房地产公司约为30家。
“险资频繁举牌地产股更多出于是财务投资者的考量。”中欧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股市低迷,而房地产则慢慢有复苏现象,从投资角度讲,不失为一个优质投资标的。
“险资企业的竞争程度也在加大,某种程度上不在于拼比传统的保单业务,而在于资产管理业务的能力。险资入股房企,本质上是希望扩大资管规模。”严跃进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认为,从资产负债匹配的原则来看,险企必须寻找投资期限匹配、且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而房地产便是极佳选择。“由于2014年楼市政策环境相对宽松,能够藉此加快房企未来业务的扩张节奏。险资正是看中这一趋势,看好地产业调整的前景。”
而保险资金对房地产行业的深度涉足,无疑将给整个行业带来一系列变化。“与传统房地产商相比,有保险资金参与的房地产基金,无疑能提供给房产行业更高的投资回报率以及更快的资金周转速度,但行业的风险也将比以往更高。”亚太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险企资金的注入,给行业的影响则是风险与机遇并存。
“对多数房企而言,资金链是一个很大困扰,必须通过其他渠道解决资金来源。”刘胜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而保险企业的优势恰恰在于资金雄厚,且资金比较灵活。
险资可用资金到底有多少?保监会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10.61万亿元。根据2014年《关于加强和改进保险资金运用比例监管的通知》,其中包括保险资金具体使用规定。根据比例,保险资金投入房地产(权益类+不动产类)的资金上限将达6.37万亿元。
资金充足的险资抄底脚步似乎仍未停歇,有观点认为,楼市下半场是险资的,因为资金才是房企的真正话语权。那么,下一个被举牌的地产企业将是谁?